公元7世纪的长安(今陕西西安)配资查询门户导航,西市胡商的驼铃与东市的胡琴交织,波斯的金银器与中国的丝绸在同一条街道流转;大慈恩寺的梵呗声中,日本留学僧玄昉正记录《大唐西域记》的见闻;朱雀大街上,身着翻领胡服的贵族女子与戴幞头的汉族士子并肩而行——这座当时全球最大的城市(人口超百万),以海纳百川的姿态,将欧亚大陆的文明精华熔铸成一个光芒四射的"世界帝国"。
从"贞观之治"到"开元盛世",唐朝(618-907年)以289年的基业,创造了"九天阊阖开宫殿,万国衣冠拜冕旒"(王维《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》)的盛景。这个被后世誉为"盛唐"的王朝,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巅峰,更是古代世界史上首个真正意义上的"全球化帝国"。其崛起的密码,就藏在"开放"与"包容"的双重基因里。
一、制度创新:从"关陇集团"到"天下一家"的政治开放
(一)打破门阀:科举制的成熟与人才流动
唐朝的崛起,始于对"门阀垄断"的彻底突破。自魏晋南北朝以来,"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势族"(《晋书·刘毅传》)的九品中正制,导致社会阶层固化。唐朝则以科举制为核心,重构了人才选拔体系:
展开剩余88% 考试内容开放:进士科重诗赋、明经科重经义,但不限出身(《通典·选举三》载"如有孝悌力田,为乡闾所称者,委本县考试,州长重复,取其合格,每年十月随物入贡"); 录取规模扩大:高宗时期(650-683年)进士科每年录取约20人,玄宗时期(712-756年)增至50人以上,德宗时期(780-805年)更达70余人; 社会流动加速:据《登科记考》统计,唐代进士中寒门占比超60%,如狄仁杰(并州平民)、韩愈(河南河阳寒门)、白居易(新乐府诗人,出身小吏家庭)均通过科举跻身权力中枢。科举制的成熟,使唐朝形成"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"(汪洙《神童诗》)的社会共识。这种"能力优先"的选才机制,不仅为帝国注入了新鲜血液,更塑造了"开放竞争"的政治文化。
(二)胡汉融合:从"关陇集团"到"天下一家"
唐朝的统治核心——"关陇集团"(西魏至隋唐间,关中、陇西的军事贵族集团),本身便是胡汉融合的产物。其早期成员如李虎(李唐皇室祖先)、杨忠(隋文帝之父)均有鲜卑血统;唐朝建立后,李世民(唐太宗)更以"天可汗"(《旧唐书·突厥传》载"四夷君长诣阙请尊为天可汗")的称号,将草原部落的"可汗体系"与中原的"皇帝体系"整合。
这种融合体现在制度设计中:
府兵制的"兵农合一":士兵平时务农,战时出征,兵源来自全国各地(包括胡汉混居的边疆),打破了"世兵制"的民族界限; 均田制的"普天授田":《唐律疏议·户婚律》规定"诸占田过限者,一亩笞十",但同时允许"诸嫁资田"(女性可拥有土地)、"僧道受田"(宗教人士可占田),覆盖了不同族群的经济权益; 法律体系的"华夷一体":《唐律疏议》明确"诸化外人,同类自相犯者,各依本俗法;异类相犯者,以法律论"(卷六),既尊重少数民族习俗,又以唐律为最高准则,体现了"和而不同"的治理智慧。(三)中央集权:从"三省六部"到"高效行政"
唐朝的政治制度以"三省六部制"为核心,形成了分工明确、相互制衡的中央管理体系:
中书省(决策):起草诏令,由皇帝与宰相(中书令)共同决策; 门下省(审议):审核诏令,有权"封驳"(驳回不合理诏令); 尚书省(执行):下设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部,负责具体政务。这种"决策-审议-执行"的分权模式,既避免了权力集中导致的腐败(如隋朝"三省六部"初设时的专权),又提高了行政效率。据《唐会要·尚书省》记载,开元年间(713-741年)"文案填委,事无留滞",中央诏令可"朝发夕至"全国,行政效率远超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与阿拉伯帝国。
二、经济繁荣:从"丝绸之路"到"全球贸易"的开放引擎
(一)农业革命:均田制与生产工具的突破
唐朝的经济基础是农业,而农业的繁荣源于两大创新:
均田制的激励:《唐六典·户部》规定"bjyq.drxkba.cngyhu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,口分田八十亩",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后,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;
农具的革新:曲辕犁(又称"江东犁")的发明(可调节耕地深浅)、筒车(水力灌溉工具)的普及,使单位面积产量提升30%以上(据《齐民要术》与《农政全书》对比估算)。农业的丰收为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。《通典·食货典》记载,开元年间"海内富实,米斗之价钱十三……天下岁入之物,租钱二百余万缗,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斛"。
(二)商业革命:长安与"丝绸之路"的全球贸易
唐朝的商业繁荣,以"丝绸之路"为纽带,形成了"陆上+海上"的双重贸易网络:
1. 陆上丝绸之路:长安的"国际商贸中心"
长安西市(今西安劳动南路)是当时全球最大的贸易市场,《长安志》记载其"东西南北各六百步,四面立邸,四方珍奇,皆所积集"。西市的商人包括:
粟特人(中亚商业民族):占据西市"胡商"的60%,经营珠宝、香料、马匹,如史载"康萨保"(粟特人)在西市经营"波斯锦",年利润超千贯; 波斯人:主要经营金银器、玻璃器,如1970年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271件文物中,有18件波斯银币、5件罗马金币; 阿拉伯人:从事香料、药材贸易,《经行记》(杜环著)记载"大食国(阿拉伯)出乳香、没药、血竭"。2. 海上丝绸之路:广州的"东方第一大港"
唐朝后期(8-9世纪),海上贸易超过陆上。《唐国史补》记载"南海舶,外国船也,每岁至安南、广州",广州设"市舶司"(中国首个海关机构),负责对外贸易管理。出土的"阿拉伯文广州墓砖"(8世纪)显示,当地有阿拉伯商人聚居区"蕃坊",商人通过"海上陶瓷之路"将中国瓷器(如越窑青瓷、邢窑白瓷)远销波斯湾、红海沿岸。
(三)手工业革命:技术传播与全球输出
唐朝的手工业以"丝绸、瓷器、造纸"为代表,成为全球技术与商品输出的核心:
丝绸:唐朝发明"绫锦坊"(官办丝织工场),采用"纬线起花"技术(如"瑞锦""宫绫"),产品远销拜占庭(查士丁尼大帝曾派使者求购丝绸)、波斯; 瓷器:邢窑白瓷("类雪似银")、cwrq.jnkpna.cnlmnh越窑青瓷("类玉似冰")成为"天下通宝",1998年印尼"黑石号"沉船(9世纪)出水6.7万件中国瓷器,其中565件来自邢窑; 造纸术:唐朝改进"楮皮纸""桑皮纸"工艺,通过怛罗斯之战(751年)西传阿拉伯,12世纪再传欧洲,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传播。三、文化包容:从"胡汉交融"到"世界宗教"的精神融合
(一)语言与习俗:胡汉共生的日常
唐朝的社会生活呈现"胡汉一体"的特征:
语言:汉语是官方语言,但胡语(如粟特语、波斯语)广泛使用于商业、外交领域,《唐六典》记载"诸蕃使客,皆通译语"; 服饰:胡服(窄袖、翻领、长靴)成为时尚,唐玄宗曾颁布《禁胡服诏》(713年),但因"上自宫掖,下至匹庶,递相仿效"(《旧唐书·舆服志》)而失效; 饮食:胡饼(芝麻烧饼)、胡麻粥(芝麻粥)、葡萄酒(来自西域)成为日常饮食,《唐会要·饮食》记载"开元以来,长安盛行胡食"。(二)宗教与思想:多元共生的格局
唐朝对宗教的包容,堪称古代世界的典范:
佛教:玄奘西行(627-645年)取经,带回佛经657部,译经75部1335卷(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);武则天推崇"华严宗"(《华严经》),修建龙门卢舍那大佛(高17.14米); 道教:李唐皇室以老子(李耳)为祖先,尊老子为"圣祖",玄宗亲注《道德经》(《御注道德经》),修建老君山金顶建筑群; 外来宗教:景教(基督教聂斯脱利派)、祆教(琐罗亚斯德教)、摩尼教(明教)均被允许传播。如长安义宁坊有景教寺院(大秦寺),洛阳、扬州也有祆祠(《唐会要·杂录》)。(三)艺术与科技:中外融合的结晶
唐朝的艺术与科技,是"开放包容"的集中体现:
音乐舞蹈:《霓裳羽衣曲》融合印度《婆罗门曲》与中亚胡旋舞;琵琶(来自波斯)、箜篌(来自古波斯的"竖箜篌")成为宫廷乐器; 绘画雕塑:敦煌莫高窟(初唐至盛唐)的壁画中,既有"飞天"(印度佛教形象),也有"胡商遇盗图"(反映丝路贸易);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,面容融合了汉族的"丰腴"与西域的"立体"; 科技传播:唐朝的"大衍历"(僧一行制定)传入日本dksq.drxkba.cnlomk(《大衍历序》),阿拉伯的天文仪器(如星盘)传入中国;中国的印刷术(雕版印刷《金刚经》,868年)西传,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。四、世界帝国的启示:开放包容的文明密码
(一)制度开放:打破垄断,激发活力
唐朝的制度创新(科举制、三省六部制)打破了门阀与民族的垄断,使社会各阶层、各民族都能通过努力参与国家治理。这种"机会平等"的理念,至今仍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。
(二)经济开放:互联互通,共享繁荣
唐朝的"丝绸之路"不仅是贸易通道,更是技术、文化、制度的传播桥梁。它证明:开放的经济体系能整合全球资源,实现共同发展——这与当今"一带一路"倡议的"共商共建共享"原则不谋而合。
(三)文化开放:和而不同,美美与共
唐朝的"胡汉交融"不是简单的"文化征服",而是"各美其美,美人之美"的包容。这种"和而不同"的文化心态,为多元文明的共存提供了典范——在全球化时代,这仍是处理文明冲突的重要智慧。
当历史的尘埃落定,唐朝的"世界帝国"虽已消逝,但其留下的"开放包容"精神却永远闪耀。从长安西市的驼铃到海上丝路的帆影,从科举考场的人才到胡商酒肆的欢歌,唐朝用近三百年的实践证明:真正的强大,不在于疆域的辽阔或武力的强盛,而在于制度的包容、经济的开放与文化的自信。
站在今天回望,唐朝的"风华"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骄傲,更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。它告诉我们: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唯有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,以包容的胸怀接纳差异,才能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,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。
发布于:湖南省中粤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